一个母亲的“早培焦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6-04-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当初报名只是为了让孩子‘打打酱油’,提前感受下氛围,但是没想到的是,孩子考完了,我却陷入焦虑了。”北京一名学生家长张女士向中国教育报记者抱怨这个令她意外的结果。

    张女士的女儿今年11岁,四年级小学生。今年3月,张女士从朋友那里得知北京某中学早培班开始招生的消息,该校是北京家长心目中的牛校,能有机会去就读自然好。早培班主要招收五年级学生,但四年级也可报名,既然如此就报了名。

    4月初,张女士接到该校的短信通知,要求在4月9日前登录早培班报名网打印“活动展示”通知,她告诉女儿:准备拉拉小提琴和书法现场书写。这是家里人集体讨论的结果,认为这最能展示孩子的特长。

    谁知道,跟其他家长一交流,有家长笑了:“你这个家长当得不合格啊!”张女士被告知,所谓“活动展示”就是考试

    该早培班的官方资料显示,它是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验项目基地,旨在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的方法、机制及模式进行科学探索与研究。

    更多有关早培班的信息传入张女士耳中:去年,该校早培班报名孩子达到1.5万人,经过考试,1000多个孩子进入该校夏令营。夏令营采取上午讲课、下午考试的方式进行淘汰,最后有500多名学生进入面试,家长陪同学生一起面试。也有像自己女儿一样,四年级就加入早培班的考试,甚至有家长让孩子不再参加学校的正常学习,专攻奥数,“剑走偏锋”地想通过刷题敲开早培班的门。

    关键是,如果进入不了早培班,也可以进入该校的实验班,成为进入名校的“敲门砖”。2015年,录取了500多名学生,只有200多人进入早培班,其他的进入实验班。

    4月10日,周日,张女士带着孩子到了考场,考场上拥挤着很多家长。当天,几个考点同时开考,每个考点几十个教室,每个教室三四十人。考试的科目就如家长们广为所知的:共56题,全是选择题,涉及数学、语文、英语、科学等。一些无法验证是不是真题的考试题目在家长中流传开来,比如“三种颜色的球各10个,装进A、B两个袋子里,每个袋子里至少要有三种颜色的球各一个,两个袋子里三种颜色的球的数量的乘积相同,有多少种情况?”“班级同学互赠贺卡,每人赠送老师贺卡,老师再给他们贺卡,贺卡共531张,问有多少同学?”

    张女士的女儿走出考场说:“太难了,基本不会做。”

    作为母亲,张女士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不是娃不好,而是当妈的不够拼。”在其他家长带着孩子游走各种培训班,力争捧上学而思杯、迎春杯、华罗庚杯等各种杯时,自己的娃啥杯也没有,别人家的孩子有的在划桨、有的坐上“冲锋舟”,而自己的孩子还在“裸泳”。

    “我是不是失职了?”张女士追问自己,她也迷惑了,未来孩子的竞争到底在哪里?

    本来是选拔智力超常儿童、创新拔尖人才的实验班,为什么在各种因素的裹挟下,最后还是演绎成了小升初的硝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这种演变跟单一的评价体系紧密相关,学校也深受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只有纵向单一的绩差,只看考的分数高低,没有横向的多样化,很难选拔出特殊才能的苗子。学校身处这种大环境,家长只能被动迎战。储朝晖强调,要给智力超常、具备拔尖潜质的儿童以合适的培养渠道,国外通用的办法是性向测试,测试学生哪一方面具备特长,并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而我们这种早培班只是淘汰制,会带给孩子巨大的失落感。据他观察,很多20岁左右的年轻人内心深深印着一种失败感:我是不行的。这就是从小到大不断考试不断淘汰带来的后果。

    4月12日下午,北京市教委发出紧急通知:有学校以早培班名义组织考试选拔超常儿童,违反了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有关政策。市教委已责令学校停止招生,并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停止以早培班、超常儿童班名义举行的任何选拔性考试

    张女士听到这个消息,很是赞同,创新人才不是通过考试选拔出来的。但是作为母亲的焦虑是否减轻了?她笑着说,没有任何改变,因为大的评价体系还在,凡是选拔都有各种隐性考试

    “希望整个社会和教育机构都不要那么着急,允许孩子自然成长,提前学习、过度学习的同时,要警惕透支未来的风险。不要以传统应试教育的方式,去解答‘钱之问’。保有探索心和求知欲,或许是最珍贵的。”张女士说。

    本报北京4月12日电